新冠疫情讓眾多行業受到沖擊,時尚行業無疑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。原定于2020年3月25至31日舉辦的中國國際時裝周將延期舉辦;原定于3月25日至31日進行的北京時裝周延期舉辦;原定于3月26日舉辦的2020秋冬上海時裝周,開啟了云上時裝周。
由于新冠疫情在日本和韓國愈演愈烈,同時蔓延至歐洲時裝重鎮意大利,繼2月27日韓國首爾時裝周宣布取消后,日本時裝周主辦方表示因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,確定取消東京時裝周2020秋冬大秀。
而米蘭時裝周雖于2月18日拉開帷幕,并同時推出了“China We Are With You”的系列活動,但隨著意大利疫情的爆發最終只能草草收場。米蘭時裝中包括Giorgio Armani等多個品牌取消米蘭時裝周發布,或者空場在線直播。
與此同時,美股暴跌,奢侈品行業上周一引領歐股狂瀉。路威酩軒集團上周一早盤最多暴跌7.23%,創11月來最大單日跌幅,領跌歐洲奢侈品行業。開云集團、愛馬仕、博伯利和歷峰集團早盤最多跌6.43%、4.06%、6.52%和6.19%。 疫情不僅影響奢侈品行業最重要的市場——中國市場,令內地奢侈品門店基本停擺,同時對全球最大買家群——中國消費者的海外旅游消費造成了嚴重的沖擊。
與美容行業等大眾消費品在線比例高至五成不同,目前奢侈品行業的在線銷售比例不足一成,電商銷售即時增長亦完全無法彌補線下銷售的絕對損失。 在稍后舉辦的巴黎時裝周中,越來越多的品牌選擇了“云直播走秀”的形式。時裝周通過微博、微信、新聞資料、直播、的方式來呈現。
日前,阿迪達斯集團透露,自1月25日以來,該公司中國市場銷售狂跌85%,主要是大量門店關閉,少量開業門店亦客流量大幅下滑。輕奢“鼻祖”Coach 蔻馳母公司集團主席、臨時首席執行官Jide Zeitlin 表示,集團位于中國市場的大部分門店已經關閉,若疫情進一步惡化,可能影響其他市場,結果也將會因此比預期更嚴重。不過他表示相信中國人的韌性以及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巨大機遇,公司20年的上市歷程經歷了911、SARS、日本大地震等多個突發事件,但都能從動蕩中走出。
意大利是奢侈品行業最重要的供應國,目前全國也已經進入了緊張封鎖狀態。
Jefferies(杰富瑞)的分析師Flavio Cereda表示,他第二次下調了對奢侈品行業2020年的銷售預期,從此前的“增長1%”下調至“下跌3%”。他還補充到:“如果供應商的業務受到長期的影響,那么可能會在未來對各大品牌的供應鏈造成進一步的影響。”不過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這樣的情況是否會出現。 意大利工業企業聯合會(CONFINDUSTRIA)負責時尚行業的Claudio Marenzi表示,意大利面料和紡織行業的海外買家正在取消訂單,一些零售商的銷售額下降了幾乎一半。“從疫情在中國爆發開始,我們就知道今年第一季度的銷售表現會受到影響。”他說道:“現在來看,全年的銷售都很難幸免于難。” 疫情還將對全球的旅游業造成非常嚴重的打擊,這對十分依賴旅游消費的奢侈品行業來說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消息。目前很多奢侈品品牌已經開始采取措施,試圖減少疫情的影響。 據消息人士透露,Ferragamo已經通知員工,在接下來的8周里在周五也休假,并暫停了雇傭新員工和續約現有員工。而Giorgio Armani在2月底將工廠關閉了一周。品牌的一位發言人表示,工廠目前已經重新開工,不過幾乎所有員工都在家辦公。
隨著全國逐步復工,消費也在釋放動力,但疫情對經濟更深層次的影響,如物價、收入、消費信心等方面的限制,短期內并不會消失。
有人預期,疫情過后,消費行業會迎來一波報復性反彈;有人預期,這種反彈將是短暫、微弱的,并不足以支撐起消費本應對GDP的貢獻。
如何提振消費,穩定信心,是疫情平穩期千頭萬緒的工作中一個較為顯著的問題,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,2019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7.8%。考慮到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,未來或有望迎來更多提振消費的財政、金融政策。 海外歐美多個國家和地區疫情持續擴散,原油市場、美股和多個主要市場股價暴跌,國內還處于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平衡期,在此背景下,國內的消費市場復蘇會以怎樣的節奏展開?
從供給端來看,餐飲、旅游行業等零售消費行業經歷了一輪硬核的被動“去產能”。
中泰宏觀研究團隊日前發布的研報中,基于投入產出表的測算顯示,旅游受損最嚴重,1季度收入下降或為1.2萬億,占全年旅游收入的近2成。餐飲零售收入下降9600億、交通運輸1400億、電影100億。
并且,消費收入減少還會對其他行業產生間接影響,該團隊利用投入產出表對此進行估計。旅游收入下降將造成其他行業收入下降約5500億,餐飲零售為3200億、交通運輸為820億、電影為60億。“2019年我國4.7萬億的餐飲收入中有15.5%來自于春節期間,即使疫情過去,春節假期已不再,餐飲業損失恐難恢復。”
但從需求端來看,疫情過后,餐飲等行業也將最快迎來復蘇。
據企鵝智庫近期發布的《全國網民消費影響調研報告》,疫情期間,居民線下消費需求被壓制,疫情結束后,消費信心回彈,疫情期間減少的線下消費活動,居民均有不同程度的補償性消費。在疫情期減少外出就餐的網民中,65.9%的網民表示疫情結束后,將會外出就餐,餐飲業在疫情結束后預計會迎來比較明顯的補償性增長。購物、美容美發、電影院消費也有較大的重新消費需求。
宜信首席經濟學家李琳博士認為,隨著3月份和4月初湖北以外地區的全面返工復產,經濟活動逐步恢復正常化,二季度消費將在一季度極低的水平上反彈,消費增長二季度或會顯著提升。
二季度的消費提升部分也是得益于疫情之后的補償性消費需求,比如,今年前2個月,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和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均下降40%等,這些在一季度被疫情抑制的消費需求,有望在二季度得到釋放,并帶動相關的如家電、家具、裝修等消費。三、四季度的消費增速可能又將較二季度逐步放緩,回歸到中國消費增長的長期趨勢水平上來。
3月份開始,快遞物流行業人員復工明顯加速,線上消費復蘇的步伐明顯快于線下。可供參考的一個表現是,阿里發布“38大促”成績顯示,其大快消行業同比去年38大促的增幅超過2019年雙十一和雙十二的增幅,去年雙十一天貓整體成交額的同比增幅是25.7%。
但遺憾的是,從消費行業的區分情況來看,消費方向已經被大部分的醫藥品、生活用品、食品等消耗分散。不會對時尚行業進行有力的轉變。
此次疫情結束后也很難會有報復性的消費欲望。我們在疫情前見到了各式各樣的購物活動消費狂歡節,疫情反而讓大家都變得冷靜起來,都開始關注雞蛋的價格了。
消費需要大環境的襯托,當人們的關注重心從消費轉移,這種欲望和動力就會大大降低。從而很難造成奢侈品行業的回春。 寒冬將去,暖春降至。
相信此次疫情過后,中國時尚行業的嫩芽將會再次生長開花。
服裝產業當下必須綜合考量的重要課題,就是思考疫情過后服裝產業全面復蘇以及更長遠的發展。一場關乎時尚業生死的線上線下加速融合的變革,正在悄然逼近。在新一代技術條件下,中國時尚業正在轉型升級。在這次疫情中,工業互聯網已經發揮了助力時尚企業戰“疫”的作用。工業互聯網促進了供應鏈內信息數據的流通,增加了企業間連接的廣度,強化了制造業中小企業供應鏈掌控力。
工業互聯網使供應鏈上相關企業數據互通,企業能夠根據上下游供需變化精準開展采購、組織生產,降本增效。另一方面,工業互聯網使傳統的供應鏈編織成一張“供應網”,中小時尚企業可以獲取更多原材料來源和銷售對象,降低供應鏈斷裂風險。平臺內企業間可以實現快速供需匹配,建立更多元的供應關系。 復工后,服裝行業將如何增強抗風險能力呢?有企業家把這次疫情形容為“催化劑”,在客觀上激發了行業需求,對具備智能化、無人化特點的人工智能產品做了有效的市場教育。快速部署、靈活定制、生態開放、多方兼容的“云+”協同工作平臺,不僅適用于特殊時期的疫情防控,對于諸多中小企業來說,降低了企業數字化上云的門檻,即無需購置機房、技術網絡等維護成本,即可“按需分配”數字化資源,以實現數字化效率協同。 疫情使得中小企業數字化不足的痛點充分暴露出來了,等到疫情結束再去補這個短板可能會亡羊補牢。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曾經說過:“未來沒有一家企業可以與人工智能無關。
每一個產業,每一家企業要考慮的,是怎么用最有效的方法把人工智能變成‘自己的菜’。吃不上這道‘主菜’,就可能錯過一個時代。”現如今,我們都在倡導新的生活方式、美學態度跟美學價值,這一種更為健康的生活追求。在快節奏的社會環境里,用短視頻、音頻,做有溫度的原創服裝品牌故事,形成故事化的表達,去傳達人格溫度、參與價值和專業信任感。讓消費者看到一縷絲線、一匹布料的生產旅程,看到供應鏈和原材料,看到更多商業的真實。
來增加消費者的參與感,獲取更多的品牌效益粉絲。新技術內容和數字生活方式展開的新場景敘事,現在正是品牌通過數字打造超級時尚IP的最佳時期。顯然,云模式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,覆蓋了更龐大的消費人群,流量大曝光率高,這是新模式下隱藏的機遇與挑戰。消費者己經做好了準備,時尚從業者能否做到全時全域線上服務,這是時尚企業能否參與到疫情之后新一輪競爭的關鍵。